趙葆秀老師作客歐洲時報法蘭克福文化中心“大咖有話說”欄目
澳門衛視 中國僑網訊(記者 張喬楠 編輯 張金傑/楓楊)據《歐洲時報》報導,當地時間11月18日,中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趙葆秀作客歐洲時報法蘭克福文化中心“大咖有話說”欄目,講述自己的藝術生涯,同廣大京劇愛好者分享京劇藝術給自己帶來的樂趣。趙葆秀老師還與當地京劇愛好者同台獻藝,讓法蘭克福文化中心沉浸在大小票友們的歡聲笑語裏。
趙葆秀老師(左六)、趙書成老師(左七)在孫瑞英副總領事(左五)見證下成為德華京劇苑藝術顧問
起初的抗拒
作客“大咖有話說”的兩個多小時裏,趙葆秀老師始終神采奕奕,完全未見連日奔波的勞累,讓人絲毫感覺不出她今年已69歲。而她學習京劇,已有整整六十年。
小時候跟媽媽去看戲,看到演員們穿著戲服,“頭上帶花,一閃一閃的”,從此被迷住了。一日,媽媽看到北京日報上刊登著北京戲曲學校招生的簡章,就帶著趙葆秀去了學校參加報考。她1959年考上北京戲校的時候,才11歲。
學校老師安排她學習老旦。“老旦是什麼?”當時的小姑娘不禁問老師,得到的回答是“老太太”。被分配去學唱老旦,是因為老師看中了她考試時展現出的獨特聲線。但這個安排是愛美的小姑娘一時無法接受的。
“老師讓唱低聲戲,我就支支吾吾故意不唱,跟老師說我這個唱不了,” 趙葆秀老師逗趣地說起當年自己耍小伎倆的細節,“其實我是能唱的,但內心是想著能轉行當。”平日的學習裏,年幼的她沒少同老師耍滑頭。
直到第一次上臺面對上千觀眾演唱老旦,趙葆秀的演繹讓台下票友掌聲雷動。這一次經歷讓她深受鼓舞,不安分的心才開始沉下來,學老旦,唱老旦。這一堅持,就是六十年。
誓振興老旦
當年的小姑娘雖然好勝要強,卻不知道老旦這一角色在京劇裏的地位。慢慢長大與接觸,才發現老旦戲少,從來不是主角。後來她看了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李金泉在《李逵探母》中的表演,“我當時落淚了,就在想,怎麼能如此讓人感動呢?”
她托人介紹,沿街打聽,才找到了李金泉老師的家門。“拜師的故事太長了,今天可講不完。”趙葆秀說。跟著老師學老旦,老師經常對她說“葆秀啊,你報戲啊”。趙葆秀一直在琢磨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後來才明白,這是老師對自己的期望。由於老旦一角戲份少,不主動報戲,演出機會就少。解放後男旦逐漸退出京劇舞臺,男老旦也開始沒落。李金泉老師希望天資聰穎的趙葆秀能擔起重任,發揚老旦這一行當的風采,對她的囑咐,是寄託了厚望。
於是,趙葆秀積極地收集、編改劇本。她遇到了京劇大師吳祖光,創排主演了後者編劇的《三關宴》,引發一時轟動。這是京劇二百多年歷史上,老旦一行首次挑梁主演。趙葆秀還記得當時演出的插曲。
趙葆秀老師與愛人趙書成老師表演《軍民魚水情》
那是1982年,她34歲。演出前夕,由於心理緊張,加上連日排練的勞累,她突然患上了感冒。這出戲有自己大量唱段,對演員氣息量要求很高。趙葆秀只覺得自己嗓子不舒服,心裏開始打起退堂鼓。“我想好了,要到臺前去跟觀眾道歉,說我今天感冒了,唱不了了。”可是她後來一想,覺得“逃兵比失敗更可恥”,就堅持了下來。或是幸運,又或是熱身開了嗓子,她上臺演出時一氣呵成。
下臺後,李金泉老師跟她握手。她能感覺到老師手裏的冰涼。“老師在後臺替我緊張著了。”趙葆秀說。
創新與傳承
此番赴法蘭克福前,趙葆秀老師才在國內完成京劇電影《風雨同仁堂》的拍攝。電影裏的主角、同仁堂女東家樂徐氏由老旦出演,以更好地呈現事業型女性柔中帶剛的形象。
不管是京劇電影這一形式,還是老旦出演主角的選擇,在趙葆秀老師看來,都是一種創新。“習主席談到我們傳統文化事業時的話,‘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傳統文化不可固步自封,不創新發展就是死。京劇作為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也是因為無數京劇前輩的不斷發展,才有了今年二百多年的歷史。我們要開拓思路,老旦行當原本比較弱勢,現在各個戲裏卻都少不了老旦,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她看來,上世紀80年代,京劇由於沒有及時跟上電視發展的腳步,加上其他文化藝術形式的衝擊,其發展走進了低谷。如今京劇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裏,被社會所重視,是京劇人重視傳承的成績。“是一種執著、永不言棄的精神。”
趙葆秀說起了自己收徒的故事。青年演員翟默是趙葆秀老師的第一個弟子,收徒的1986那一年,翟默還在少年宮,當時8歲。“他們說,翟默這個女孩子聲音好,特別像我小時候。”回憶起收徒的故事,趙葆秀老師很是欣慰。
趙葆秀老師這一次專程來法蘭克福,目的也是收徒。而這一次,是她第一次在海外收徒。徒弟是京劇愛好者劉雅梅。劉雅梅是法蘭克福德華京劇苑的主要成員,學唱京劇六年有餘。
劉雅梅也來到法蘭克福文化中心,與師傅同台。老師趙葆秀對京劇的熱愛、對學生不遺餘力的教誨,讓劉雅梅深受感動。劉雅梅說:“每年回國,我都去拜訪老師。看到老師教學生,整個過程幾個小時,一點不覺得累,就特別欽佩她。”
趙葆秀老師談到同徒弟劉雅梅及德華京劇苑的相識,稱是難得的緣分。2014年,她隨北京京劇院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同奧地利國家交響樂團合作上演京劇交響。演出後,團長告訴她,有幾個德國來的朋友想拜會趙老師。
趙葆秀老師為即將表演的小朋友調整頭飾
那一次見面匆匆忙忙,卻開啟了趙葆秀同德華京劇苑的緣分,也是她同劉雅梅、朱旭東、顧裕華、董亞平等德國京劇票友交情的開始。德華京劇苑和趙葆秀老師一同作客文化中心,宣佈了有幸聘請到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趙葆秀擔任藝術顧問這一決定。
趙葆秀老師還回憶起2015年在巴黎的往事。那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活動後,她見到了劉雅梅。兩人見面,自然要交流一番京劇。她們找了一個咖啡廳,老師的教唱演示,學生的悉心模仿,全然忘卻了周圍的環境。咖啡廳裏客人不多,等到她們有所察覺,只見法國人默默對她們豎起了大拇指。
趙葆秀老師感慨道:“看到他們(德華京劇苑)身居海外,如此好學,而且幾個人團結起來,把自己的愛好轉化為一種傳承和發揚國家傳統文化的責任,特別感動。”因此,她專程來到德國,在法蘭克福舉行了收徒儀式。“國內收徒是常有的事,但在國外之前還沒有過。如果能到德國來,讓京劇在海外產生影響,讓文化走出來,這是意義所在。”
票友的歡聚
在法蘭克福文化中心,趙葆秀老師與丈夫趙書成老師獻上《軍民魚水情》,德華京劇苑也進行了《打龍袍》《紅燈記》等選段的表演,還有小京劇愛好者跟隨媽媽驅車近百公里前來,在大師面前展示才藝。現場氛圍熱烈。
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孫瑞英副總領事也來到歐洲時報法蘭克福文化中心。她表示,趙葆秀老師精力充沛,對京劇的熱愛特別執著,全身心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上,這讓她備受感動。總領館在今後會一如既往支持傳統文化事業的海外推廣。
孫瑞英副總領事(左)與趙葆秀老師交流。(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由《歐洲時報》記者張喬楠攝)
趙書成老師也感慨萬千。他感謝歐洲時報,也感謝孫副總領事和各位京劇愛好者的到來。他說,總領館的支持,讓自己有回家的感覺,雖然自己71歲了,但內心的自豪更加強了自身的動力,繼續為京劇事業的發展發憤圖強。
(文章來源:中國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