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新聞社高端新聞人物專訪:
如何讓中國的扶貧工作走向正軌
——林嘉騋先生訪談錄
鳳凰新聞社訊【記者 田長友】
2018年3月1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執行副會長、中國產業扶貧委員會主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政府南南合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小城市發展委員會副會長林嘉騋先生,接受了鳳凰新聞社《新聞人物》專訪。
記者:馬克思在創建共產主義理論時明確指出:「共產黨的根本任務,就是讓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
那麼什麼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呢?我認為,人民的利益,應該就是讓人民群眾改變貧困面貌,集體走向富裕的道路。習主席曾經提出:致富路上,不能落下一個人。這充分說明,30%的人富了,不算富;50%的人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體人民都走上富裕的道路,這才算真正達到了富裕的標準。
中國原來有十億人口的時候,曾經號稱有八億農民。現在有將近十四億人口,農村常駐人口只有五億七千萬。從人口比例來看,中國的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中國早年有句俗話說,叫:「無工不富」,可當今的農業,已經發展成了集約化和立體化的大農業,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取代了純粹的牛梨加鋤頭式的舊農業時代,無工也能走上富裕的道路了。現階段,除了邊遠山區的農民因地勢和土地面積小,不能實行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以外,平原地區的農民,基本上已經解決了貧困問題。那麼對於邊遠山區農民的扶貧問題,國家要採取什麼樣的幫扶政策呢?
林嘉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取得了世界的公認。從中國經濟總量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強國,超越日本,躍居了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升。不過,我們應該承認,在人民生活的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中西部和內地的差距、沿海開發開放城市和內地的差距、城鄉差距等等。
這幾年,國家財政每年給國務院扶貧辦撥款300億、400億,撥款數額逐年增加,足以說明國家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和不斷加大扶貧工作的力度。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很明確地說:「就算是國家財政每年撥款1千個億,對於扶貧問題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中央歷屆領導,包括我們的習總書記,都強調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來參與扶貧工作。「十九」大以後,中央提出,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觀念。如何從階級鬥爭的領域,走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決貧富差距的道路上來。
記者:在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語文課本上,學過一篇寓言故事,叫《小灰兔和小白兔》。故事裏講的是,一隻小灰兔和一隻小白兔,去幫老山羊收白菜。白菜收完後,老山羊為了答謝它倆,送給它們每人一車白菜作為答謝。小灰兔愉快地收下了白菜,而小白兔則搖搖頭說:「您還是送我一些菜籽吧!」於是,老山羊便送給小白兔一包菜籽。小白兔收到菜籽後,便在自家的地里種上了白菜籽。到了收穫的季節,小白兔收穫了整整一片地的白菜。這時,小灰兔才恍然大悟,要吃的遲早會吃光,只有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
同樣,國家在扶貧問題上,是不是也應該借鑒這個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扶貧工作上,除了改變農村硬件設施上,比如修路、蓋房、改善農村環境之外,還要多給農民指路,在農民的農業生產上,多下功夫,讓農民自己通過勞動,用雙手創造財富,自己走上富裕道路呢?
還有,全國有2862個縣和縣級市,2012年,貧困縣有590多個。據了解,到現在,貧困縣還有390多個。在短短的5年時間裏,我國能夠脫貧200個縣,這個成績,是相當不錯的。那麼今後國家在脫貧問題上,還將採取哪些戰略和舉措呢?
林嘉騋:我們最開始的扶貧工作,是很粗糙的,從中央到地方,扶貧款逐級下撥,基本上是「輸血式」的扶貧。我在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上,明確強調,要改變扶貧工作的狀態,實現扶貧的兩大轉移。一是把「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移;二是要從「救災式」扶貧,向「產業」扶貧轉移。要確立精準扶貧的項目,來實現脫貧致富。這個提案,得到了民政部和國務院的認可。國務院扶貧辦,同國家各個部委簽訂了扶貧工作協議,使扶貧工作,從形式化,走向了具體化。
記者:是的,國家在扶貧問題上,每年都會拿出巨額資金,用在扶持三農發展上。可是據我了解,有地方的貪官們,卻把眼光盯在這些錢上,出現了貪腐和截留問題。儘管國家加大了打擊力度,查獲了很多在扶貧款上做文章的貪官。目前扶貧領域作風不實的問題還是不少。比如說責任不落實、政策不落實、工作不落實等等。很多地方也做了,但是做得不夠好、不到位。還存在一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數字脫貧,等現象。出現了擠占挪用、貪污扶貧資金問題、優親厚友等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山西省浮山縣縣長廉海平,帶領全縣各個部門,研究開發了一套扶貧軟件管理系統,用數據管理來實現精準扶貧,能有效地杜絕和抵制各種在扶貧問題上走形式和貪腐現象。這種管理模式,是否能在國家進行推廣,以用科學的管理模式,來杜絕扶貧管理上的漏洞呢?
林嘉騋:凡是有利於扶貧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創新舉措,我們都要進行借鑒和推廣。浮山縣用大數據平台來管理和監督扶貧工作,這個項目做得很好。我正在跟出版社聯繫,準備出版一部書,叫《扶貧經濟學》,準備把這個研究成果,收錄到該書之中。另外,我還要把這個案列,彙報給國務院扶貧辦,建議向全國推廣。希望鳳凰新聞社和我們合作,一起來做這項工作。下個月,我們要組成考察組,到山西省浮山縣進行實地考察。
記者: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開始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習總書記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提高到了全球的高度。並且,習總書記的這一倡導,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和廣泛認同。那麼,我們現在需要在這方面,要着重做好哪些工作呢?
林嘉騋:我們都知道,貧困縣雖然經濟不發達,但是生態環境都很好,民俗文化和紅色旅遊資源很豐富。這些地區自身發展的能力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所以,我們決定要充分利用這些地區的優勢,調動方方面面的專家、學者,廣泛地深入到這些地區去調研,因地制宜地去制定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規劃。比如說,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就是一個例子。這個縣很貧困,我們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牽頭當紅娘,就把重慶市的珉豪房地產公司的一位很有開拓精神的董事長,進行了對接。他對文化旅遊很感興趣,便在這裡投資了200多個億,建立了少數民族「樓」文化開發項目。這個項目建立後,不僅改變了該縣的面貌,而且給當地百姓致富,創造了先機。原來農民月人均收入只有200多元,現在提高到了幾十倍,甚至達到了上萬元。
記者:大家知道,由於農民工湧向城裡務工,農民工隊伍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可是由於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卻造成了嚴重的對留守兒童監管、教育等方面不利,出現了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現象,也出現了很多負面的問題。國家積極鼓勵農民回鄉創業,那麼國家將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
林嘉騋:這個問題,我早就注意過。我曾向各地的縣級政府提議,讓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興業辦廠,來吸引農民工返鄉務工,以緩解城市農民工過剩和農民工進城所帶來的社會性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廣西的隆安縣,在開發區建立興業園,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把商鋪給租戶提供兩、三年免費使用。這樣做,就緩解了農民工無錢租房經商的困惑,能夠順利地脫貧致富。
記者:謝謝林先生,今天的採訪既生動,又具有實質性。看來您為中國的扶貧工作,做出了積極有效的貢獻。我們期待中國的扶貧事業就此走向更高的領地,在中國經濟騰飛的道路上,把脫貧問題徹底解決好,再會!
鳳凰新聞社【責任編輯 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