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中文電視台 綜合報道(
作者: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會員石蘇蘇
來源:祖國網)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而新四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歸國華僑,在抗戰中的貢獻卻鮮為人知。抗日戰爭時期,世界各地的華僑將個人命運與民族解放和國家前途緊密聯繫在一起,以空前的愛國熱情同祖國人民一道共赴國難,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報效祖國。許多華僑青年回到祖國,直接投身抗日戰場,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共赴國難 新四軍中的華僑兵
全國抗戰爆發後,在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形勢下,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從1937年10月起陸續改編為新四軍,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持華中抗日鬥爭的人民軍隊。當時歸國華僑葉挺、李子芳、葉飛、盧勝、曾鏡冰等同志,在新四軍的組建、南方紅軍游擊隊整編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左起:葉挺、李子芳、葉飛、盧勝、曾鏡冰
新四軍中的華僑兵主要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緬甸等國。其祖籍絕大多數是福建和廣東(包括海南島)等省。
其中有成批回國參加抗戰的歸僑。據記載,僅從1937年底到1938年夏,由暹羅(泰國)華僑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組織送回國的泰國華僑就有數百人。另據《泰國歸僑英魂錄》記載,1938年春,數十位泰華抗日義勇隊員分三批加入新四軍(八路軍)行列。他(她)們義無反顧地放棄溫暖的家庭和安定的生活,勇敢奔赴祖國的抗日戰場。他們一路艱辛,克服困難,到福建龍岩參加了新四軍,跟隨新四軍二支隊北上。
成批回國參戰的還有兩批菲律賓華僑。第一批是1938年1月,由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菲律賓分會組織的 「菲律賓華僑救國義勇隊」28人,於18日回國,到龍岩加入新四軍第二支隊,更名為「菲律賓華僑隨軍服務團」,沈爾七任團長,戴旭民任副團長,成為新四軍中第一支由愛國華僑青年組成的抗日隊伍。第二批,1939年5月,由「菲律賓華僑勞工團體聯合會」組織的 「菲律賓華僑勞工聯合會回國慰問團」24人,由馬尼拉出發一路輾轉,抵達皖南,對新四軍軍民進行慰問活動。慰問結束後,全體成員報名加入新四軍。
沈爾七(左)、戴旭民(右)
擔綱重任 全面發揮自身優勢
新四軍中的歸僑只佔全軍指戰員的一小部分,大約有數百人,但他們在軍事指揮、政工組織青年工作、文化宣傳、統戰和敵工、交通通信、醫療財經等方面,都擔負著重要任務。
泰國歸僑鄭克任蘇中二團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期間,吸取群眾意見,建立功勞簿,人手一冊。這項工作被全軍推廣為「立功運動」;
緬甸歸僑馬仲凡、馬來亞歸僑作家馬寧等作家創辦《抗敵報》,馬寧親率記者到前線,編輯並油印《挺進報》火線版,1946年7月在中原突圍中不幸被俘,被敵人活埋;
著名音樂家、法國歸僑任光,1938年4月,他在南洋各國從事抗日宣傳,1940年春回重慶,參加郭沫若領導的三廳。7月,葉挺去重慶,邀請任光到新四軍任軍部秘書,並負責戰地音樂工作。1941年1月13日,任光在皖南事變中犧牲。他的著名作品《漁光曲》、《月光光》、《打回老家去》、《抗敵歌》等廣為流傳;
在抗日統一戰線工作中,泰國、新加坡歸僑黃逸峰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奉命參加國民黨,任少將職。1939年夏,他調任魯蘇戰地黨政分會中將委員,在蘇中各縣與各地負責人及地方紳士聯繫,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動員團結抗日,爭取可能團結的部隊與新四軍合作,配合新四軍東進。1940年他參加了新四軍,在陳毅領導下開展工作。仍以國民黨員身份做了大量團結抗日的工作,對黃橋決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在敵人心臟里的無名英雄、新加坡歸僑郭永綿在偽軍內部長期潛伏做內線工作,公開身份是偽「和平反共救國軍」69旅旅部文書;
軍部調研室代科長、泰國歸僑林影,1938年3月回國參加新四軍,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他隨葉挺執行特殊任務,一直戰鬥到最後時刻才分散突圍;
泰國歸僑賴石昂(曾用名石昂),1943年從軍部領導崗位調至軍部調研室工作,因偵破國民黨頑固派軍事電台工作卓有成效,被任命為科長,並因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賴石昂(左一)、陳惠、陳宜三人1940年冬在新四軍軍部後山上的合影
台東縣交通站站長、新加坡歸僑林醒民在蘇中根據地從事抗日交通工作,1940年蘇中根據地創立時,他建立交通聯絡網站,先後擔任交通中心組長、副站長、站長。蘇中區黨委領導人陳丕顯,對蘇中地區交通工作給予高度的評價:「不難想像,敵人四齣『掃蕩』,我地方武裝分散作戰,卻又缺少現代化通訊設備,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四通八達的秘密通信網絡,怎能及時傳送情報,相互協同配合!」
馬來西亞歸僑林天國,1931年參加馬來亞共產黨,1941年被驅逐出境,地下黨護送他到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曾在江蘇省東台縣稅務局任分局主任、局長等職。不久參加了江淮印鈔廠的轉移工作。1942年4、5月間,印鈔廠轉移到新四軍軍部駐地附近,林天國負責開工生產的具體工作,使「江淮抗幣」在這裡誕生;
泰國歸僑陳子谷得到回泰繼承遺產的信息,經請示新四軍領導批准,以葉挺秘書名義,回泰國在華僑華人中進行抗日募捐,同時繼承遺產。之後他不僅帶回 6萬元捐款,還將他自己繼承的20萬元遺產全部獻出,供新四軍製作棉服。葉挺曾在《抗敵報》上表揚陳子谷說「他是一位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愛國赤子」。
……
為國捐軀 海外赤子血灑戰場
新四軍中的華僑兵在嚴酷的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有不少同志壯烈犧牲。
泰國歸僑陳惠和陳宜,在皖南事變中,為了護送剛做完手術的軍部組織部李子芳部長一起突圍,陳宜在突圍中犧牲,李子芳部長和陳惠不幸被俘,後被殘酷殺害。
泰國歸僑王崇新,1939年初,在霍家莊戰鬥中,衝到陣地最前沿,用日語喊話,被日軍火力擊中,壯烈殉國。
泰國歸僑黃秋髮,1939年回國,1941年入黨,1944年由重慶黨組織介紹其到中原軍區新四軍五師,在師部做宣傳工作,1946年6月在突圍中與敵人拼搏,被敵殘酷地斬成幾段,壯烈犧牲。
泰國歸僑韓秸豐,1941年1月在長沙新四軍政治局工作,其所在部隊前有日偽軍進攻,後有國民黨堵截,經過血戰,壯烈犧牲在敵人的夾擊中。
菲律賓歸僑在新四軍中擔任軍政職務的同志中,有一批在皖南事變中不幸被俘,其中文工團連長張百鈞、排長庄永民、楊民生、鄭聘昌、傅有志等在上饒集中營被殺害;連副指導員蔣仁堅在赤石暴動中被屠殺,壯烈犧牲。
菲律賓兩批回國都曾擔任領隊的沈爾七同志也於1942年犧牲在戰場。
……
在我們收集的近300名華僑兵資料中,有55位英烈人物,有些在戰場上陣亡、有些在集中營中慘遭殺害或被折磨致死、還有部分因公犧牲或因積勞病逝的。他們每個人生前都有着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業績,他們在新四軍的抗戰史上,留下了自己輝煌的足跡。
菲律賓歸僑 新四軍中的骨幹力量
新四軍中有不少來自菲律賓的歸國華僑,首先是在新四軍高層擔任領導工作的葉飛上將,還有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李子芳。
菲律賓「華支」抗戰時期舊照(圖片來源:菲龍網)
葉飛將軍1918年回國,早年在閩東地區參與創建蘇區和游擊隊工作,為發展革命力量、堅持南方游擊戰爭作出了突出貢獻。1937年12月,他所率領的閩東抗日游擊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葉飛為團長。他率領部隊在與日寇的鬥爭中屢立戰功,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子芳部長1927年回國,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位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為充實新四軍骨幹力量,加強新四軍組織建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從延安抽調了大批幹部南下進入新四軍。1937年10月,李子芳被任命為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1月底,他們告別延安,投入到新四軍創建工作中去。李子芳部長在新四軍組建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但在組織工作上,而且在思想理論建設、作風建設、群眾工作等方面都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幸的是,他於皖南事變中被俘,1942年5月被反動派迫害致死,英勇犧牲。年僅32歲。
菲律賓歸僑、共產黨員沈爾七,原是菲律賓華僑總工會領導人。1937年,由沈爾七和戴旭民率領的28名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軍隊員,於1938年1月乘船由馬尼拉到廈門,到龍岩白土鎮加入新四軍二支隊,更名為菲律賓華僑隨軍服務團,沈爾七任團長,隨二支隊赴皖南北上抗日,成為新四軍中第一支由愛國華僑青年組成的抗日隊伍。1939年,沈爾七等人奉命返回菲律賓,組織了第二批菲律賓華僑歸國慰問團,任務是到前線慰問新四軍,然後就地參軍。1938年5月,在團長王西雄、指導員沈爾七帶領下,一行24人由馬尼拉搭乘遠洋輪抵達香港。輾轉越南河內、海防,入鎮南關,途經南寧、桂林和湖南衡陽,於7月底到達上饒。在軍長葉挺的親自關懷和安排下,慰問團終於衝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撓,於8月中旬勝利到達新四軍軍部駐地雲嶺,受到了軍首長項英、袁國平及廣大軍民的熱烈歡迎。慰問活動結束後,全體成員報名加入新四軍,並分別被派往江南前線的抗日部隊。
……
華支南征途經華人區,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新四軍中的菲律賓歸僑,在新四軍中分別擔當重任,能吃苦,能戰鬥。他們中一部分同志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一部分同志返回菲律賓參加當地的抗擊法西斯的鬥爭,成為「華支」的骨幹力量。有的同志勝利後投入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軍隊建設,再立新功。他們始終保持着愛國主義精神和鐵軍精神,為軍隊、國家和人民作出很多貢獻。
回國參戰 捍衛民族尊嚴
歸國華僑這一群體紛紛回國參加抗戰,是源於他們對祖國和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和深深的熱愛,他們在海外受到祖輩的訓導,從未忘記自己中華民族的根,有着格外濃重的愛國情懷。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太平洋戰爭尚未爆發時,華僑在海外生活相對溫馨安逸,但是當他們看到祖國母親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躪,激起他們對祖國、對民族的責任感。回到祖國母親的身邊,參加還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是他們的初衷。他們多數人回國的道路並不平坦,要遠離親人可能走上的是一條不歸路。捨棄相對舒適的生活、遠離溫暖的家庭和血肉相連的父母雙親,許多人是瞞着父母毅然遠行的。他們為抗戰事業獻出了青春和生命,並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中融入了鐵軍精神。
葉飛和戰友在一起
熱愛祖國 傳承「鐵軍精神」
我們回顧革命前輩為抗戰所做的貢獻,一是為了紀念先賢,二是為了傳承精神。先輩們拋家舍業,英勇戰鬥,不惜流血犧牲,是為了民族的獨立、祖國的富強。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上!他們的光輝形象,將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殷殷報國情、拳拳赤子心永遠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學習和傳承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還需要深深根植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責任感。學習新四軍中的華僑兵,把祖國的獨立、自由、富強、民主永存心底,將先輩的「鐵軍精神」傳承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本文作者、北京新四軍研究會會員石蘇蘇
註:本文撰寫中選用了陳文敬「略述華僑與新四軍協力抗戰的光輝史績 」一文的資料,及黃王奇為主編的《鐵軍僑魂》一書的素材,在此對陳文敬、黃王奇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文章來源:祖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