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红旗情
----谨以此文献给为传承红色默默奉献的人
作者 唐章正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里,陈列一面红军长征过桂北遗留的旗帜,它由两块红布连接而成,破旧褪色,但旗帜上的红五角星、镰刀、锤子还清晰可见。虽然这面旗帜其貌不扬,可这是当年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保存下来民间发现的唯一一面红军旗帜,属于国家二级文物,弥足珍贵。它是广西灌阳县枫树脚村民黄和林一家三代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捐献的。
一、带路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从灌阳和湖南交界的永安关、雷口关进入广西,准备强渡湘江。为确保中央纵队顺利过江,红三军团由彭德怀指挥负责左翼安全,阻击桂系军阀的侧击,红五师两个团和中央军委直属炮兵营在师长李天佑带领,在新圩镇板桥铺一带阻击。为了解地形选好阻击阵地,李天佑派出一支红军侦察队提前去侦察。侦察队找到了排埠江屯的黄和林兄弟,请他们带路,黄氏兄弟为人实在,低调,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一一告知。
二、留旗
在新圩阻击战中,红五师以四千人的队伍抗击桂军一万多人的进攻,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节节抗击4昼夜,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确保了中央纵队和主力红军渡过湘江,顺利突破敌人设置的第4道封锁线。完成阻击任务撤离阵地的一位红军战士不幸腿部中弹走不动,只好爬着躲藏在密林里。天黑后,他忍住伤痛艰难爬到山下枫树脚村,敲响了村民黄和林家的门,年过6旬的黄和林和34岁的儿子黄荣清立即将红军伤员扶进了家,让他喝水吃饭,弄来药疗伤。把他藏进自己女儿的闺房里,利用自己是当地甲长身份,巧妙掩护红军战士躲过敌人的搜查。
经过治疗,红军伤员觉得行走基本没什么大碍,提出要去追赶部队,黄和林本想留住红军战士,但见他心切,劝说不过只好答应了,为安全起见,让他换上儿子黄荣清的衣服,将熟红薯和包谷放进红军战士随身背包,才送他上路。分别时红军战士拿出里面一面红军军旗,一个红布面小笔记本和一个墨盒,一把小剑,一起交给黄和林说:“这些东西留作纪念,请保存好,我们红军会胜利的,到时我会来认取,感谢你们一家救命之恩。”跪谢后离开了。
三、保旗
回到家后,黄和林交待一家:谁也不能把这个事说出去,这可是要杀头的。黄和林用布将这面旗帜包好,和另三样东西一起放进一个小木箱里装好,藏进柴屋阁楼上的棺材里,次躲过当地动民团的搜索。1941年,黄和林病重,去世前再三吩咐儿子要保管好小木箱,等红军战士来取。1944年秋,灌阳被日军占领,为避难人们纷纷逃离,逃难前黄荣林让儿子黄文光始终把箱子不开不离身背着。
后回家不久,黄荣林为保护红旗用锅灰将旗帜上了色,不认真看就不知道是一面红旗。将它和家里的碎布杂物混在一起。
四、献旗
解放后,黄荣林和儿子天天盼红军战士来取红旗,可一直没有等到。1979年黄荣林去世,临终前又交待孙子黄永富要继续好好保存红旗。黄永富的爱人是中共党员,觉悟高,她和爱人商量说,红旗放在家里这么久了,那位红军战士不会再回来取了。我们应该把它上交。79年他们将这面珍贵的红旗交给了县人民武装部。同年4月6日这面红旗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珍藏。
五、初心
转眼间,黄家献旗40年了,李清鸾也快70岁,头上有了白发,皱纹印上额头,但依然干练,做事风风火火,自信写在脸上。在她家,我问了她三个问题:假如现在红旗在你家里还会献吗?珍贵的旗帜献出了,没有得到什么补偿,后悔过吗?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啥?李清鸾招呼我坐下,给我倒上一碗茶,平静地说:假如红旗现在在我家里,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交上去,这是红军战士留下来的,他不来取了,我理应交给党和政府。再说时间久了,国家保管更放心。红旗上交后,组织上给了我很大的荣誉,中央、省、市、县都宣传了这事,我感觉很光荣。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也光荣加入了党组织,是党员要讲奉献,不能向组织提条件,几十年来我和孩子们未向政府伸手要待遇。财富是靠劳动创造,靠自己双手挣出来的才心安理得。要说有啥想法,我还真有个想法。现在我家建了新楼房,一楼很宽敞。现在我年纪大了外出做事少,在家里时间多,我想在这里办个小小陈列馆,将红军旗帜展示出来免费给大家参观。这些年,好多单位和个人到我家里看红旗,听我讲故事。我老是上楼去取红旗,上上下来下这样不方便,如果放在一楼,屋里再放些桌椅,谁想听故事我就讲给他们听,这样会方便多了,但我是怕讲不好,讲起来不中听。
听完李清鸾的这番话,我肃然起敬,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不正是践行勿忘初心,讲好中国故事的模范典型吗?!我说:李大姐,你肯定讲得好,你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好故事!(曹增平先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