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旅新聞

传保并重 多元协同

Asia TV 2021-10-16 NewsCenter 36232

传保并重 多元协同
----山东青州打造高职院校非遗育人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青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区域,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近年来,青州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积极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共建,探索构建非遗传承育人新模式,推动非遗传承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开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新局面。
2021年10月10日,由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大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华艺雕塑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非遗产业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山东省首家非遗产业学院。非遗产业学院聚合了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优势,探索出非遗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和途径,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具有较强的创新、推广意义。
 
一是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与帮助、行业引领专业建设发展、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与就业导向以及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就非遗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专业建设和校企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协作共赢的职业教育新机制。非遗产业学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为载体,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帮助人们树立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从接触、认识和了解到欣赏、热爱、保护非遗。学院成立后,将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探索非遗多元发展机制,构建融合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非遗校园模式,促进非遗传承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才,为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创新构建“四融八维”多元育人体系。遵循“传承与创新融贯、教学与研究融通、技能与精神融汇、学校与地方融合”的四融原则,构建以“非遗项目为载体、课程建设为支撑、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研究为引领、师资队伍为保障、师徒传艺为手段、工匠精神为核心、文化育人为目标”的八个维度,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授课和教学科研,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实施非遗文化育人的多元评价,形成完整的“四融八维”非遗文化育人体系。先后开设相关专业课程68门、编写非遗相关教材16部、开展省级相关课题及项目研究7项,获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山东省古琴制作与演奏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三是创新实施“古城工坊”品牌培育工程。对闲置校舍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建成4000余平米的“海岱非遗文旅空间”、“鲁班工坊”等非遗实训基地,引进入驻地方非遗项目20余个。聘任国家、省、市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建成18个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打造完成烙画坊、斫琴坊、陶艺坊、扎染坊、篆刻坊等12个非遗工坊。例如将古琴制作工艺引入数控技术代替手工挖槽,将加工内容进行参数化和标准化,建立通用的数字化模型,从技术层面解决生产周期长、产品差异化的问题,实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众多非遗基地、空间、工坊,定期开展中小学生非遗体验、非遗文化社会展示等活动,由原来单纯的非遗项目进校园创新的形成由政府引导、学校提供给传承人一个展示、展演、传承、交流的场所,成为政府文旅融合的展示平台,成为非遗人的传承平台,成为学校的实训平台,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及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非遗产业学院的成立正是《意见》的具体落实和生动实践。同时是非遗进校园模式的一次创新,将非遗项目的传承由社团活动扩展为进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实训平台、社会服务、研究创新于一体完善的非遗传承体系,达到资源共享、传保并重、多元协同的良好局面,促进非遗传承和文旅产业跨越发展。下一步,青州市将坚持创新驱动,整合全市资源,利用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探索新做法、形成新经验,谱写新时代非遗保护新篇章,为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马爱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