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田迎人:浪漫主义的“小舟”
作者 彭 俐
不浪漫,不艺术。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浪漫,不生活。
世界上,惟美人与艺术,可与浪漫划等号。而油画家田迎人既是美人又从事艺术,因此她占全了两个浪漫别解的名目。同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浪漫与想像、激情不可分割,就像蔚蓝色的天空,离不开缥缈的云朵和灿烂阳光的照射。可以说,浪漫是所有艺术家生命的底色,当他们吟诗、作画、写曲的时候,就是抒发自己浪漫情怀的美妙时刻。
浪漫主义画派,诞生在19世纪初叶的法国,可谓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派生物,人的内心自由、思想解放,让艺术家的创作也进一步挣脱了束缚,任何人为的限制和强制都是对创造性天赋的亵渎。浪漫的本质是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强调生命个体的存在,主张个性张扬,还是哲学家黑格尔说的简明、通透:“(艺术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如果说新古典主义艺术注重理想美,那么浪漫主义艺术就更加强调个性美。前者诉诸理性选择,着眼于普遍性;后者诉诸于感性体验,更看中特殊性。古典者,端庄沉稳,水波不兴;浪漫者,动感十足,激情澎湃。从汉语“浪漫”一词的字面看,两字都带“水”,而有趣的是,浪漫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但丁之小舟》,是在先驱人物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的启发之下所创作,两者都是“水”上之物。该画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透纳,也绘制了一幅《贩奴船》,同样也离不开浩瀚水域。那么,田画家亦然,她拿手的黑白油画《这一刻》、《圣赛巴斯蒂安的媚眼》也是刻画“小舟”的故事。这纯粹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一种必然,浪漫主义画家个个喜欢“乘船”,他们显然是跟水干上了,就是不肯上岸。但事实上,田画家平生第一次坐海船就晕得很厉害,以至她再也不敢冒昧地登上甲板。
艺术史上的画派之所以频繁出现,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层出不穷,那倒不是因为后起的画家们无视前贤,喜欢冒犯、冲撞并彻底推翻前辈大师。我想不是的,绝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后一代艺术家在彻底否定前一代艺术家。真实的原因是,每一代艺术家都不愿意重复前人,却宁愿承担创新的重任和使命,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做自己,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于是艺术就在这样的情势下生生不息,充满生机与活力。艺术,是一项惟我独尊的差使。艺术家没有那么大权力,像一位董事长或总裁那样说一不二,却能在他自己的领域称王,做到独一无二。田画家乐不得人们称她为“油画界的武则天”,她喜欢“色彩女皇”这一称谓,在对色彩的理解、诠释、运用和掌控上,她可以随心所欲,不被任何人所左右,可以做到颐指气使,睥睨天下。为什么不呢?艺术家有这个权利和资格,在纯属他个人的自由王国里称王称霸,他不疯掉,灵感就会跑掉。我们看看田画家的风景油画《风的气息》,那是怎样的一种自由自在的气息,风的气味里有爱的呢喃,花朵的芬芳不见,只是弥漫,弥漫,弥漫在一片氤氲的牧场……这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贝多芬的交响曲《田园》,原来绘画的色调和音乐的旋律一样,能够产生和谐的对位、和声的效果,让人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共鸣”。同时,映入我们脑海的还有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发起者之一、欧洲田园诗鼻祖华兹华斯的诗篇《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蓦然间,我看见一片金黄色的水仙,盛开在幽谷中,溪水旁……”这位诗人无意中用浪漫的语言解释了田画家的画作:“感情和气味是这么一种东西,它们犹如光之于太阳,音乐之于风”。应该说,浪漫主义文艺是一个“三通”:绘画、音乐、诗歌。
田画家的作品大多与浪漫主义情调相吻合,自由奔放的笔触带着饱满的激情,光影的细腻处理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令人省心悦目,尤以《法国阿尔勒幽会之墙》与《情人走过的路》这两幅风景画为最。画中,两性之爱的情感缠绵悱恻,其间的欢乐与忧伤谁能够说清,也不用细说……幸福的甜蜜已成过往,但是人生的回忆却依然鲜亮……
是的,不浪漫,不艺术。
艺术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浪漫主义的“小舟”还在漂流,画家也依然在奋力划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