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旅新聞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青州红丝砚的历史沿革——历史上的红丝砚

Asia TV 2022-5-22 NewsCenter 114587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这里群山逶迤,河流荡漾,使用与观赏的石头有着不尽的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州的先民们就用石头谱写了最早的文明史。青州博物馆珍藏的远古石器、石斧、石镰、石刀……琳琅满目。先民们在使用石头的同时,对石头也产生美感。《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划天下为九州,规定各地贡品,唯独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怪石”二字在赏石文化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开赏石之先河。
 
在青州的赏石史话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红丝石。红丝石制砚古籍、遗迹证明,青州红丝砚早在唐代即名扬砚林。在青州黑山的红丝石洞口绝壁上镌刻文字“唐中和”(811 年),字迹虽经风雨驳蚀,仍清晰可见,这说明唐中和年间青州的先民们已在青州黑山采石制砚。1926 年在青州出土的一方箕形砚,经专家鉴定为唐代红丝砚,今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被视为砚林珍宝。
柳公权在论砚中既有“蓄砚以青州为第一”之说,对“蓄砚”二字当代人的解释版本较多,这里不做争论,但“青州为第一”这是事实,当时的青州,包括石末砚、红丝砚、紫金砚、淄砚、青石砚、龟石砚、枣花石砚、瓷砚、木砚、铁砚等多种砚材,砚已成为文房之重器,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清代谢慎修著的《砚谱》上下两卷,上卷自古代至清代,著录唐代砚种 17 种,红丝砚位列其中。

1998 年青州市城区某建筑工地施工中发现了制作红丝砚的制砚作坊,发掘出大型辟雁砚一方,箕形砚一方,半成品砚一方以及制砚用的工具。从而证明在唐代用红丝石制砚已经盛行。

宋代红丝石制砚达到高峰。以唐询为代表的文人雅士,视红丝砚为天下第一。唐询(1005-1064)字彦猷,杭州钱塘江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据宋人笔记《渑水燕谈录》记载:他清简寡欲,很讨厌官场里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腐朽风气,经常独自一人躲在屋子里写字作画、吟诗、品茶,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觉得烦,爱屋及乌。唐彦猷因为爱写好画,因而也就酷爱文房四宝。他一直喜爱的二方砚“端溪”、“龙尾”视为掌上明珠,公事闲暇,常常把他们摆置在桌上,自己端坐一旁,眯起双眼,爱抚地端详着,简直不舍得来研磨。可是一旦用上,又十分惬意,写了想画,画了想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一位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唐大人,您有了这两方宝贝砚台,可别连后堂的夫人也给忘了啊!”
北齐·线刻画像《贸易商谈图》
 
1971 年 4 月在山东省青州市傅家村发掘了一座北齐武平四年 (573) 的画像石刻墓,出土了九方画像石刻,其中一方为“贸易商谈图”( 高 135、宽 98 厘米 ),画面描绘了主人与罗马商人进行贸易商谈时互赠礼品的场面。在罗马商人的身旁,站着的随从双手托一浅盆,盆中放置一块高 19 厘米,下宽 16 厘米的青州怪石,该怪石的山峰兀起,重峦叠嶂,玲珑奇秀。从画像石刻中描绘的盆山得出:我国赏石早在北齐时代己经形成。“贸易商谈图”为研究我国早期赏石发展概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就是这样两块堪称家珍的名砚,想不到后来竟然都在主人手里失宠了!那是唐询任青州知府的时候,得到一块红丝石,雕琢成砚,摆在案上,顿时满屋生辉,一试笔,不由得拍案叫绝:“妙呀,妙呀,真乃宝物也。”唐询自得了这块宝贝,端溪、龙尾即被冷落一旁,不屑一顾了。因为用此砚研墨,它像是自己能浮冷润清,凝墨如漆,写字画画,十分流利,且不伤笔毫,把研好的墨盖在盒子里,又数日不干,不管用多久的砚台,只要用水一洗,就点污不染,光洁如新。难怪在他的《砚录》一书中,把青州红丝砚捧为第一。
唐询在青州期间,多次去黑山挖石,初到青州便得石工苏怀玉言:“州之西四十里黑山……其中乃有红黄,而其纹理如丝者,一相传曰红丝石,独山下居民时往视之,莫不指以为宝,余既闻其说,意谓可取为砚。”最初协苏怀玉一同前往黑山探石挖石时,石工苏怀玉以“高险不可得入”为由拒绝了,由于当时唐询被黑山红丝石的神奇所吸引,便给苏怀玉厚金,前往黑山采石,即“因厚给其资,勉之使行”。北宋时期的青州,不但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喜爱红丝砚,而在当地也有一批才华横溢的雕刻石工,苏怀玉就是一位,除唐彦猷偕苏怀玉去黑山挖石制砚,提到苏怀玉,在青州博物馆馆存的石刻“宋故朝奉郎尚书虞部员外郎上骑都尉赐绯魚袋蔡君墓志铭”,系当时的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吏部郎中同刺太常寺兼礼仪事轻车都尉紫金魚袋刘敞撰文,琅邪王持书,苏怀玉刻。由此可证明苏怀玉是一位在当时为上流社会推崇的镌刻巨匠,从现藏青州博物馆的蔡亶墓志铭可以窥见到苏怀玉大师的镌刻风貌,其刀法婉而畅,流走自然,了无挂得,真如墨迹,达到了石刻文字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同时有这样一批雕工也推动了青州红丝砚的发展。
文人、工匠荟萃,使青州红丝砚大放异彩,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青州红丝砚成为当时皇帝奖励大臣的奖品和文人雅士馈赠朋友的贵重物品。据王鼎钧(当代著名散文文学大师)在《鲁砚初识》一文中,介绍红丝砚,“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宋神宗给他奖品就是红丝砚一方。孔尚任作《桃花扇》写到杨文聪在扇面上作画时,特别记明所用的砚台是红丝砚”。
宋·蔡襄《大研帖》(蔡襄 1012 年 -1067年,兴化仙游人,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入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记载了唐询(彦猷)于宋嘉祐甲辰年用大研和花盒与蔡襄交换物品,蔡襄给唐询的回信,当时唐询刚刚从青州卸任。据书法家黄惇考记,信中提到的大研,就是青州红丝砚。

当蔡襄收到大研后,不但写了《大研帖》回信唐询,还对大研作了高度评价“唐彦猷以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蔡襄之所以对红丝砚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当时唐彦猷选了一方上品红丝砚与蔡襄交换物品,而得到了蔡襄的赞美和喜爱。
2012 年春节前,在青州黑山,由青州市邵庄镇王家辇村村民陈先生、王先生 , 又发现了宋代红丝石洞。宋洞坐落在黑山北坡,距唐洞老坑 70 余米,与之平行走向。洞口已被碎石沙土淹埋,长满树木。该洞口高 60 厘米,宽 120 厘米,洞深约 20 米,洞内空旷,留有宋人挖石后的石渣、铁撑楔、瓷器碎片、磨刀石、铜钱。洞口上方 120cm 处,刻有“大观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李海”字样,应为采石者所记。这也是宋代开采红丝石的又一珍贵遗存。

在元代,青州红丝砚进入低速期,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青州红丝砚进入了低迷期。但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口石壁上刻有“大元至正二年”字样,从目前存世的红丝砚观看,仍有出产。青岛聚砚堂藏元代如意池红丝砚,可谓元代的精品代表之作。
如意池红丝砚,长 14 厘米,宽 9.6 厘米,厚 2.5 厘米。砚石红黄相间,红地尽显黄色金星纹理,质地温润颜色纯正,砚池砚堂简洁,刀法自然流畅,底部随形,古朴典雅,使砚材得到最佳利用,为元代难得精品。
 

 
明清时期,青州黑山红丝石采挖继宋朝以后又到了一个高潮期。从黑山红丝石洞石壁上的石刻看,刻有“洪武三年”“弘治十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字样,这前后就覆盖了五百多年。可见红丝石的开采量也较大。青州黑山宋代以后断采之说是不切实际的。乾隆《山东道志》卷二十四《物产志》在“青州府”目下记载:红丝石“出益都,石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习惯,如果没有该物品出产,不会这样记载。清人胡渭的《禹贡锥指》卷四称:“今青州黑山的红丝石,红黄相参,纹如林木,或如月晕、如山峰、如云霞、如花卉,即古怪石也。”一句“今青州黑山红丝石”,即意味着红丝石在清代仍有出产,并详细记载了黑山红丝石的石品和纹理花色特点。
 
王士禛的《分甘余话》更明确记载:“黑山在益都西乡,颜神镇(今博山)友人赵子和(作羹)采黑山石琢砚二枚相寄,虽发墨,而甚损笔,且石理粗硬。”这说明赵子和寄给王士禛的红丝石不是上好的红丝石,但同时证明清人采黑山红丝石制砚没有任何疑问。

2012 年 1 月青州市邵庄镇王家辇村村民陈先生、王先生又发现了明清时期挖采红丝石的洞坑。该明清洞坐落于青州黑山北坡宋洞西侧,于宋洞相距十余米,平行走向。发现时洞深16余米,洞内西南走向,洞口高0.7米。洞内上层红丝石色泽艳丽,红黄相间,但蜂窝较多;下层红丝石颜色呈淡黄色,有明显的红丝刷丝,有的呈金星点状纹理,石质细腻,发墨如油。据专家考证:宫藏乾隆“风”字砚与明清洞出的石材品色相同,花色纹理一致,应为明清洞的下层石材。

王家辇村村民陈先生描述发现洞口时讲:“洞口被散落的岩石和山泥土所遮盖,搬掉岩石即可露出洞口。洞口高约 70 公分,宽 80 公分,进洞便有空旷的空间,尚存采石的凿印和挖石的工具,发现一铁制镐头和瓷茶碗及碎片。”镐头长 30 厘米,前尖宽 5.3厘米,中间宽 4 厘米,后库宽 7 厘米,中间厚 1.5 厘米,全身虽铁锈包浆,但声音清脆,是当时本地山区的劳动工具。
从遗存的明清红丝砚看,也反映和代表了当时的制砚风格,如日本龟阜斋藏砚;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1683-1749)(胶州人,原名翰,字西园,号南阜。)一生爱砚,蓄砚165方,拓为砚图,辑为《砚史》四册,“芙蓉井红丝砚”列入其中。
在《西清砚谱》中也收入红丝砚三方,从而证明,红丝砚伴随着经济繁荣,政局的稳定而发展,明清时期的红丝砚达到了历史的第二高峰。

民国期间,青州黑山仍有采石记录,在黑山红丝石洞的石壁上有“民国十四年”的字样。同时期民国二十四年编写的《临朐续志》(1924年)卷六至七称:“老崖崮产红丝石。”从而证明红丝石开采的范围和矿点又有增加。而在同期的青州黑山,挖采红丝石依旧火热,在当时收藏红丝砚最多的当属李睛宇,他老年期间共从日本回流红丝砚 10余方,从黑山采石制砚 20 余方。

李睛宇,字大寰,(1885.8-1958.3)青州市邵庄镇盛家车马村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07 年 8 月回国,回国后在齐鲁大学任教,1955 年回青州定居。同年增补为益都县政协第一届常委。

李睛宇一生接受民族主义思想教育,早年加入孙中山同盟会。他文采横溢,喜爱书法,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更有情感,特别是对故乡的黑山红丝砚更是情有独钟。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和以后回日本访问过程期间,购回流失在日本的青州红丝砚十余方,购回后每方砚台题写砚名,以示纪念和寄托对砚台的怀念之情。
在 李 睛 宇 的 藏 砚 中, 最为珍爱的当属从日本回流的《清·蟠龙砚》和自己去黑山采石雕刻的《掛印封候砚》。

《蟠龙砚》长 26.6 厘米,宽 16 厘米,厚 4 厘米。民国期间从日本回流。该砚取青州黑山优质红丝石精雕而成。砚边刻云水纹,砚堂简洁大方,砚头镂空透雕一蟠龙,动工细腻,线条流畅,生动形象,龙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视着砚主人的砚池水。砚背刻铭文:“蟠龙蟠龙尔盍乘云上冲,偏来窃取我的砚池水,惹我咒尔化蜈蚣,谁道我对尔不恭。”甲子年作大寰李睛宇”题款。

从砚铭内容看出砚主人当时的爱国爱家乡情怀。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怎么跑到他乡去了呢?
《掛印封侯砚》长 21 厘米,宽 16 厘米,厚 4.3 厘米,采用黑山优质石材精致而成,砚堂简洁大方,月牙池,砚左侧和砚头部位雕刻柏树和一只玩猴。玩猴在柏树枝上成站立状,双掌握杆,以摘取掛印之姿势,即“掛印封侯”之意。借用成语掛印封侯,以象征身居高位封侯,指被封为侯爵,印指做官的官印。古时帝王赐爵授印臣下,隐喻高升之意。

砚背落款:“我虽然黑如漆,却胜似红粉佳人,能得伴白面书生。”甲子年李睛宇题。

从砚铭内容可以看出砚主人对青州红丝砚的珍爱,砚磨出的墨虽黑如漆,但我的砚台美丽,胜过红粉佳人,并伴我书写人生。

再从砚主人落款的位置看,选择了左右两边纹理较少的位置落款,保存了砚背纹理画面的完整性。砚背纹理清晰流畅,整体纹理形成龙凤呈祥图案,凤在上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砚主人对红丝砚的制砚理念,以体现红丝砚的自然美和纹理美。正如宋人汪彦章青州红丝石砚《砚名》诗:餐霞道士赤肤肌,隐然脉络乱红丝。千龄不败坚且滋,谁能忍者断厥尸。
摘录来源:《青州红丝砚》   马爱娟、李文德编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