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文資訊

游故宮 台青張惠閔:兩岸歷史休戚與共

Asia TV 2018-10-25 NewsCenter 17068

秋日裏的故宮莊嚴大氣(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海涵)18日下午,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的記者一行抵達故宮博物院展開參訪。在主辦方的安排下,來自兩岸的記者朋友們重點參觀了明清傢具庫和寶蘊樓。 
       來自台灣《遠望》雜誌的張惠閔告訴記者,她之前也曾來過幾次北京故宮,「每次來故宮都覺得有機會一定要再來一次。故宮很大,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來了幾次)都始終沒有好好地把它看完。」 
       被問及此次參訪故宮的感受,張惠閔表示,看完明清傢具展之後有很不一樣的感受。台灣的故宮博物院雖也存有比較多古代的器物或是飾品、服飾,但是在台灣,觀展關注的更多是這些展品在藝術上的成就,比如,往往會去關注在哪個朝代的時候就流行哪些服飾的風格或樣式。而在北京故宮感受則完全不同。因為北京故宮是歷史發生的場地所在。比如,在觀看明清傢具時,會想到清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皇帝就是在這裡辦公勤政的,以及,康熙當年是如何在這個地方去思考屬於中國那個時代的問題、對於「大一統」 、對於當時面臨的台灣問題,那時的帝王是怎麼思考的、是怎麼讓台灣回歸到了中國的版圖的。 
       對於寶蘊樓的參觀,張惠閔表示很震撼的地方在於,在國難當頭的年代,是如何保存下來這些文物的。「看了那些老照片,真的覺得很不容易。日本侵華的時候,這些文物也在顛沛流離。」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文物被迫南遷時使用的大箱子。這些大箱子在向後輩訴說著,先烈們是如何在困難的時代去留下屬於我們的文化和文明。當年在很艱困的環境下,很多前輩用盡了心力才保留下來這些蘊含著五千年文化的國寶。而現在在台灣,這些歷史文化上的東西是被忽視掉的。甚至在台灣還有一種講法,「故宮不是國寶,更像是大英博物館,展着別人的歷史和文化」,中華文化在其中可能只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種,跟東南亞文化、印度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展覽甚至是沒有太多不同的,「這是讓人蠻難過的事情。」 
故宮一角(中評社 海涵攝)
         張惠閔說,北京故宮對於文物的保存以及關於文物的講解詞都是花了很多功夫、用了很多心的。相比較,台北的故宮現在大部分的做法是比較玩笑性質的,並且有點媚俗地去選擇題材。「台灣的故宮除了台北之外還有一個南院,在嘉義。嘉義的故宮大部分的展出大部分是東南亞等國文化的展覽。」正因為台灣的故宮有南院和北院,因此文物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被分刮掉了。更何況在某種程度上,南院幾乎看不到中華文化的色彩在其中。 
       「總之,看完北京故宮,跟台灣故宮的感受很不一樣。來到北京故宮其實是來到了實際的場景,藉由展出的這些器物,可以真正地去遙想當年。這其中是蘊含著歷史的,」張惠閔說。 
       張惠閔說,不僅故宮蘊含著歷史,之前她還曾去了圓明園。圓明園被保留下來的意義非常很重要,在那裡可以深深地感覺到當年八國聯軍是如何欺門踏戶的。圓明園原樣地保留了被侵略過後的樣子,讓我們去記住了歷史。 
       她認為,北京故宮很值得台灣的朋友來,但是來的時候需要很好的引導和解說,需要把文物背後蘊藏的意義詮釋出來,而不在於只是拍拍照。兩岸的歷史休戚與共,尤其是兩岸在針對近代史的記憶上,是可以藉由故宮連接起來的。藉由故宮珍藏的文物可以讓人們去認識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去理解文物背後的背景和歷史脈絡。
故宮一角(中評社 海涵攝)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故宮文物南遷時用的大箱子(中評社 海涵攝)
明清傢具(中評社 海涵攝)
明清傢具(中評社 海涵攝)
明清傢具(中評社 海涵攝)
(文章來源:中評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