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 TV 2022-2-18 NewsCenter 21918
宰相故里裴柏村
位于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走出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被人们称为“宰相村”,这无疑是河东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一个标志性典范,创造了历史上一个奇迹。源于周秦、显于魏晋、盛于隋唐,裴氏家风家训延续至今,已缓缓传承两千多年。因唐代名相裴度而建立的裴晋公祠,如今也成为裴氏家风家训,以及廉政警示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虎年新春伊始,万物复苏。2月9日,大年初九,记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驱车前往裴柏村。从闻喜东镇高速口下,经过西姚村、东姚村、文典村、偏殿村……不一会儿,正反分别刻有“天下无二裴”“宰相村”的石刻映入眼帘,其背后的门楼尽显大气。
车辆行进中,一个恢弘的裴柏村门楼矗立在眼前。穿过门楼,就进入了我们的目的地裴柏村。村里各处悬挂的大红灯笼喜气盈盈,村文化广场上的游乐设施和路边的小吃摊尽显一派生机。
在裴度第78代传人、裴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裴建民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裴晋公祠,了解裴氏文化穿越千年经久不息的秘诀。
四通八达依傍古道
一进入裴柏村,宽阔的广场映入眼帘。北边的高地上,矗立的便是裴晋公祠,与其相对的西南方向是村里的小学宰相学校。
据裴建民介绍,如今的宰相学校所在地,是当年的裴氏宗祠所在地。碑文记载,唐代先祖最早建立了裴氏宗祠。名相裴度去世后,朝廷在他的家乡建立了裴晋公祠,以示纪念。两祠修建时间相差100多年。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裴氏宗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修缮,裴氏后人便把它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与裴晋公祠合二为一。
“过去裴晋公祠里前面摆放的是裴度的塑像,后面则是裴家列祖列宗的牌位。”裴建民说。
想要进入裴晋公祠,需要迈上59级台阶。这个台阶是20世纪90年代他们修建的,表达了村民对先祖的一种致敬。
祠堂坐北朝南,站在祠堂大门前,向南望去,开阔之感扑面而来。三面环山让裴柏村仿佛躺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另一旁紧挨着大运公路,穿梭的车辆与行人也让人感受到裴柏村便利的交通。
对面山上,一棵高五六米挺拔的柏树尤为抢眼。裴建民介绍,这是一棵汉代栽种的柏树,村名取柏也是因此而来。尽管20世纪40年代末,这棵柏树遭到了破坏,又在80年代遭到火烧,但终在裴柏村村民及时发现后保存了下来。后来,裴氏后人陆续栽种了许多新的柏树,装点着村子的角落。
裴柏村究竟有何地理优势?裴建民提到了竖在祠堂大门旁的一通碑刻——山西省委原书记陶鲁笳撰写的“裴氏宰相五十九,出生一邨世罕见。九凤朝阳天赐美,千年奇柏游人恋”。
原来,这里曾毗邻古驿道,“九凤朝阳”正是指这里三面围着的小山头。“九是一个概数,人们这样称呼是取吉祥的意思。”裴建民说,这些山从稷王山发端,绵延往西走,到了这里,仿佛龙摆尾一样折返了回来,形成一个怀抱。
“无山的一面,正是过去的官道,我们现在的公路是东西走向,而过去的大官道都依着地势建立,是南北走向,周围还有很多小官道,通过这些路,既可以去洛阳,又可以到北京,还能去西安。”而且官道旁曾有一个天然湖泊董泽湖,那里流传着董父豢龙的故事。依山傍水,这是裴柏村古驿道交会四通八达的地利。
不过,后来平田整地时,董泽湖被填平了,用的是裴家祖茔之土。“裴家有记载的近百座坟冢,都在村南面远处的山脉上,坟冢特别大,过去我们叫凤凰原。”裴建民说。
祠堂大门前还有一通碑比较特别,是裴柏村村民为中国工人日报社捐赠的。原来,中国工人日报社是第一个把裴柏村称为宰相村的媒体。1994年,该社记者刘炳毅走访这里时,觉得这里曾出过59个宰相,便将“宰相村”的称呼写进文章,自此,“宰相村”名扬天下。
名相裴度功勋显赫
移步裴柏碑馆,馆藏的《平淮西碑》记载了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这通碑又称“三绝碑”,一绝是因为碑文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写,二绝是因为该碑由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书写,三绝是因为内容描写的是裴度平淮西战乱的战绩,名垂千古。
“史书记载,韩愈对这篇文章也非常自豪。唐代李商隐也曾写过一首诗《韩碑》,介绍了这通碑和它的历史。”裴建民说,再加上祁隽藻的书法,既有颜体,也有柳体,还略带一些黄庭坚的书法韵味,十分潇洒浑厚。
不仅如此,历史上有关裴度的故事还有很多。“裴度还带”的典故也同样流传甚广,裴度曾捡到过玉带,这是一名妇人用来救她父亲命的,裴度将这条玉带归还给了这位妇女,自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贪、不占,正是他珍贵品质的体现。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就曾专门写过折子戏《山神庙裴度还带》,冯梦龙在《三言》中也曾提到裴晋公义还玉带的故事。
不仅如此,裴氏家族还曾得到过毛主席的赞誉。这段历史,裴建民也曾有幸亲自向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确认过。
2007年,裴建民专程到北京拜访陶鲁笳。因当时流传了1953年和1958年两个时间点,借此机会,他特意请教了陶鲁笳。陶鲁笳拿着他写的书《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向裴建民介绍了正确时间应是1958年3月7日。
那天吃过午饭,毛主席先到了杜甫草堂,后来到武侯祠。刚进武侯祠大门,右边有一通唐碑,碑文撰写者正是裴度,毛主席把碑文前后读了一遍。当时陶鲁笳正在他身后,毛主席问:小陶同志,你在山西省做父母官?你知道裴度是谁?陶鲁笳愣了一下。紧接着,毛主席说:裴度是你辖下的闻喜人,闻喜的裴氏家族,是历史上非常显赫的一个家族。
后来,很多媒体再来采访时,裴建民都会把这段难忘的经历告诉他们。
裴氏家族重文重教
裴柏碑馆里的碑刻,均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除了《平淮西碑》外,最早是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公元568年)的《裴鸿碑》,还有唐朝书法家殷令名书写的《裴镜民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亲书的《裴光庭神道碑》,以及唐代、清代裴氏家族根据《贞观氏族志》所刻的裴氏家谱碑等。一斑以窥全豹,裴氏家族的风光与鼎盛,足见一斑。
“碑刻里的信息都特别密集,好多碑文中的记载也弥补了正史的一些内容。”据裴建民介绍,其中有三通碑就向世人介绍了裴氏家族“重教育、重文化、重道德”的举措,这也成为裴氏家族重视教育、严肃家风的一个写照。
清乾隆年间垣曲安清翰撰书的碑文,记录了裴家注重教育之理念。碑文中记载裴家原有地30亩,明代时裴氏后裔又入地60亩,用来建学保证家族子弟读书受教育。第二块清代碑刻主要写的是裴家注重家风的故事,碑文中“文种勿绝”四字,印证了裴度对文化传承之重视。
“裴家家训中就提到,要做官,就要青史留名,留下好名声。不做官,作为家族子弟,也要重孝,遵守家规家训。”裴建民说,过去裴家家训里就明确提到,贪官污吏不能进祖坟、不能入家谱、不能进祠堂,“进家谱是一种荣耀,但如果作奸犯科了,就不能进家谱,就要被除名。”
第三块便是明代县令张文行所书的碑刻,记录的是重视道德教育,在古代起到一种教化作用。碑文中说,裴度曾任四朝宰相,享寿76岁,有5个儿子,可以说是富贵绵绵。为什么会这么好?就因为裴度“大德之后,必食其报”。文中说,裴度平淮西时发现了3万5千名俘虏。他们原本要被杀掉,但裴度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只是造反首领的问题,便放了这些人。
裴晋公祠内两侧的裴氏名人纪念馆,记录了裴氏历代名人,铭刻了裴氏家族生命延续的脉络。纵观裴氏家族,无论是89岁的裴正,80多岁的裴松之,还是100多岁的裴旻,不仅长寿,且在文学、艺术、地理、军事等多个方面都颇多建树,令人敬仰。
裴建民还为我们介绍了“59”的含义,包含了古代儒家文化留有余地的思想。“根据史书记载,裴氏宰相和将军是要比59多的,但古人讲究留有余地,60为一甲子,59就是不满,这也体现了要不断奋进之意”。
家风家训惠及后人
裴建民的爷爷裴富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是裴家的族长。1965年,裴晋公祠成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人家为了文物保护,一直守在祠内至2015年,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裴晋公祠和裴氏文化的传承。2016年,92岁的裴富义去世,守祠重担交给了裴建民。
多年来,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调研,还是一些单位机构和百姓前来参观,裴建民都会担任讲解员。作为裴度的第78代孙,裴建民还是省级非遗项目裴氏谱系文化非遗传承人。在为我们讲解的时候,他不仅能够牢记碑文中的内容,也能引经据典,尽心尽力让我们了解裴氏文化的脉络,让我们看到了现今裴氏子孙名副其实的风范。
如今,“重家庭、严家教、传家训、定家规、正家风”等标语在裴柏村村里随处可见,村广场墙上的村规民约也十分抢眼。“有一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在日常行为、生活习惯中,村里人都会对自己有约束。”裴建民说。
在国家倡导廉政警示教育和家风家教的今天,裴氏家族历代力行的清廉为官、节俭立身、宽厚仁慈、施惠于人、不求回报的德行操守,更显其意义。“裴度致仕以后,就在裴柏村董泽湖旁建了一座小园,召集族内子弟一起读书,亲自给他们当老师。地方官员也会拜访他,敛行正迹。裴度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修路、架桥。”裴建民说。
裴晋公祠内的裴氏宰相文博馆和中华裴氏家风家教馆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正如裴晋公祠内充满生机的柏树、竹子、国槐一样,裴氏文化由宰相故里发端,正在向运城、山西乃至全国蓬勃生长,绵延不绝。
上一篇:河东驿站:街边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