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文資訊

海外华媒走进“乡村会客厅”| “追梦中华.感知新重庆”2023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系列报道之十三

Asia Pacific News Center 2023-5-7 刘继明 60041

 

Screenshot_20230507_115635.png

亚太通讯社(重庆城口现场报道/刘继明)5月7日上午“追梦中华·感知新重庆”2023海外华文媒体重庆采访行来到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星月村文明大院。

Screenshot_20230507_115837_edit_296015551092806.jpg

       据亚太通讯社记者现场了解,岚天乡星月村月坪文明大院现有27户112人,是岚天乡开展精神扶贫、推进文明院落建设的示范点,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大网格+小院落”基层治理新模式。

       据岚天乡党委书记刘河东现场介绍,全体院民按照“六个美化”,通过“共建共管共享”, 山水林地人得到激活,让昔日“脏乱差”的小院落变成了“乡村会客厅”。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本土风格,美化地标。根据本村人文历史,集思广益,发动群众就地取材,设计竖立了文明院落的标志,做到了“第一眼美化”。二是共同约定,美化规章。通过会议表决,全体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院落公约》《环境卫生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八项制度,以实物场景再现,形成“心灵窗口”景观,做到了“制度牌美化”。三是群众原创,美化语言。发动“土秀才”编撰通俗易懂的正能量语句,就地取材用簸箕、藤条、树皮等制作脱贫致富的标语,形成了一道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景线,做到了“标语美化”。四是耕读为本,美化劳动。引导群众改变喜欢在自家菜园拦塑料网棚陋习,改用竹条围栅栏、空地种花草,将传统的24节气、稻草人融入地块,在自然石头上书写敬语,群众在劳作中也受到了教育,形成了农旅景观,做到了“田园美化”。五是综合整治,美化环境。拆除了乱搭乱建,做到门前三包门内五净五勤五不,发动群众自筹材料自出劳力,村委请人专业指导,建造院门、花台、廊亭等,还从柴垛、物件等摆放,努力做到了“庭院美化”。六是传承家风,弘扬美德。户户用石头、木材镌刻了家风家训,依照本地习俗完善了“中堂文化”,张贴伟人像章,编撰《家风传承志》,用民俗文化引领,真正做到了“心灵美化”。


资料:钱棍舞

钱棍舞是流传于重庆市城口县内的地方性代表文化样式,其产生与巴蜀地区“钱币驱邪”的信俗传统有紧密关系,在明末清初移民入川的大潮中,通过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钱棍舞这一独特的地方传统舞蹈。据传钱棍首先由城口的背二哥、挑老二从外地带入,自发地在家族和朋友之间采用口授心传、教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流传。红军时期,钱棍舞一度成为红军在城口宣传革命道理,撒播革命火种的重要宣传形式之一。解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变成有组织的集体舞蹈,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在各类庆典和节日中出现。其宣传鼓动、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效果特别明显。

钱棍舞在城口谱系清晰,传承有序,保持着巴地文化的古朴样貌,是巴文化在当代难得一见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价值;同时,钱棍舞与城口地方性民俗紧密相关,是山地族群文化认同、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对地方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城口钱棍舞是集歌、舞为一体的群体性综合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以钱棍为道具,在领唱的带领和指挥下,将钱棍舞动或击打身体而发出声响,演出者根据节奏完成跳跃、移动等动作从而进行队形变换。传统表演者全为男性,主要动作套路根据音乐节奏分为地八下、十六下等;技巧性动作包括雪花盖顶、黄龙缠腰、苦竹盘根等;击打部位主要括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腰部、腿部等。表演过程中以圆形为基本队形。钱棍舞歌曲由领唱根据场合演唱不同的曲牌,主要有“十二月”“祝寿调”等曲牌,一领众和。

钱棍舞动作简朴苍劲,舞姿舒展大方,在回环往复的身体击打中体现出沉郁厚重的阳刚之气,是大巴山区民间舞蹈的代表性样式。钱棍与身体击打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碰击之声与人声一道,构成了独特的乐音体系,隐然有“金声玉振”之余韵。

2009年9月,钱棍舞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2月,城口钱棍舞艺人刘远昌入选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6月,城口县被命名为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钱棍舞);2012年12月,城口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钱棍舞之乡”。




标签: 追梦中华